- 诗典起名
- 阳姓男孩女孩取名用字解析
以国为姓,出自姬姓,源于东周,以国名为氏。据《姓考》载,周代有附庸方国、阳国(在今山东省青州市东南),其地与齐国接壤。东周惠王时,阳国被齐国灭掉,齐人迁入其都,原阳国君主的子孙就以原国名命姓,遂成阳姓。
阳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99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67位。
阳姓历史发展
阳姓姓氏起源
阳(Yáng)姓(也有地方读yāng),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源于东周时期周景王之子姬樊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在周景王姬贵执政时期(公元前544~前521年在位),将自己的小儿子姬樊封在阳邑(今河南济源),史称其为“阳樊”。
周景王二十五年~周敬王姬丐四年间(公元前520~前516年),周景王的庶子王子朝为篡夺王位,于周王城(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发动了叛乱。在此期间,阳樊为避王室之乱而奔居燕国。燕惠公接纳了阳樊,将自己的别邑唐(游猎玩耍之园区,今山西冀城)赐予他,此后燕国的别唐又改称为阳邑。后来燕惠公在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启动了政治改革,欲重用下层有才华的官吏以取代贵族诸大夫,却遭到了上层贵族们的强烈反对,燕惠公不得不逃往齐国避难。有意思的是:当时齐国大夫高偃率齐军接应燕惠公,并将其保护起来后,也将其安置于阳邑(今山东临沂沂水)。燕国诸贵族拥立了新君,即燕悼公,并对要复立燕惠公的齐、晋联军采分化瓦解的策略,迫使得齐国承认了燕国拥立新君的现状。从此以后,燕国一直处于停滞的状态,就此在政治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各诸侯国,一直到秦始皇灭燕国。
阳樊在此期间又不得不转迁至冀邑(今北京西南部),然后以自己原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阳氏,子孙后代皆因之,成为阳氏一大族。阳氏族人大多尊奉阳樊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鲜卑族,出自代北鲜卑莫胡卢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莫胡卢氏,代人,(魏)孝文改为阳氏。”代北(今河西走廊及以北一带)鲜卑族人入主中原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顺利平定地方叛乱后,把彻底的汉化政策当成一生最重要的事业,谁敢阻拦,就会遭到最无情的惩罚。他的亲生儿子、十五岁的太子拓拔·恂就是因违抗父亲的汉化政策而送了命。
在元宏推行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莫胡卢氏改为汉姓阳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太傅阳处父,属于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一太傅叫处父,以擅长使用“虚饵之计”闻名天下,并导演了晋国“三易中军”的历史事件。因他被封于阳邑(今山西太谷东阳城),因此称阳处父,时人尊称其为“阳子”。晋襄公姬欢(姬环)执政时期(公元前627~前621年在位),一大批晋文公姬重耳时期(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的老臣相继去世,大夫赵盾和狐射姑等都升迁高层,但相互之间为权利时有争执。
在阳处父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瑕,属于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楚穆王熊商臣(公元前625~前614年在位)有个儿子名叫扬,公子扬的孙子叫公子瑕。在楚平王芈居(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在位),公子瑕出任令尹,被封于襄水之阳(今湖北襄阳),号称阳匄。周敬王姬丐元年(楚平王十年,吴王僚即姬诸樊八年,公元前519年),吴国与楚国争夺江南霸主地位,出兵伐楚,当时吴军以公子光为元帅。楚平王排令尹子瑕偕司马蒍越迎战,可惜子瑕抱病出征,病逝于途中,楚军士气因此低落,行军至鸡父(今河南固始东南部)与吴军遭遇,楚军尚未列阵即自行溃退,结果楚国大败,损兵折将,失地丢人。
在令尹子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襄阳氏,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复姓,出自古代以阳为字的复姓,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在中国历史上,有带“阳”字的复姓四十余个,即:欧阳氏、高阳氏、靑阳氏、孙阳氏、子阳氏、周阳氏、泾阳氏、逼阳氏、梗阳氏、戏阳氏、鲑阳氏、叶阳氏、陵阳氏、鲜阳氏、栎阳氏、濮阳氏、太阳氏、两阳氏、老阳氏、安阳氏、成阳氏、南阳氏、咸阳氏、朱阳氏、索阳氏、螺阳氏、东阳氏、灌阳氏、襄阳氏、丹阳氏、风阳氏、平阳氏、凤阳氏、邵阳氏、溧阳氏、吉阳氏、阳高氏、阳信氏、昆阳氏、演阳氏等,大多是以地名形成的复姓。
到了秦、汉朝时期以后,这些复姓族人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多有称阳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阳氏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源流六
源于契丹族,出自宋朝时期西辽政权纳喇氏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纳喇氏,源为契丹族,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八代孙耶律·大石之部众,史称黑契丹、哈剌契丹,世居西辽(今新疆额尔齐斯河、也迷里河即今新疆额敏河地区,东起土兀刺河即今土拉河、西至也迷里河即今叶密里河流域广大地区),后被蒙古别速惕氏部落首领、成吉思汗属下大将别速惕·哲别击败吞并,逐渐成为蒙古别速惕氏部族民,汉义“太阳”。
元末明初,蒙古族纳喇氏族人中有取姓氏汉义改汉姓为阳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在明、清朝时期,满族中有引称纳喇氏者,满语为Nara Hala,后多冠汉姓多为那氏、纳氏、何氏等,亦有称阳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蒙古族,出自宋朝时期蒙古乃蛮部太阳汗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乃蛮部,是公元十二~十三世纪蒙古高原西部操突厥语的一个游牧民族部落,汉译又称乃马部、乃满部、廼蛮部、奈曼部、奈蛮部、耐满部,相传其最早住在吉利吉思地区,其族源可能同唐朝时期南下的黠戛斯人有关。
在乃蛮部太阳汗之子别帖乞·屈出律的后裔子孙和族人中,多有以先祖汗称“太阳汗”为汉化姓氏者,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改姓,出自南宋时期开国男杨大巽,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杨大巽,南宋末期著名将领,以功封醴陵县开国男(南宋王朝官爵,相当于县侯,五爵中的末位),逝世后葬于城北姜桥。杨大巽的次子杨霖,在元朝初期避难远遁,改姓阳氏,称阳霖。
至元朝时期政局平稳了,阳霖复迁回瓜畲(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瓜畲乡地区)。下传十二世至阳明季,族分今湖南醴陵鲤浦、湖南攸县东冲、江西安福瓜畲三大衍派,皆不复杨氏而沿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成为今天著名的瓜畲阳氏大族。
源流九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回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阳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
源于姬姓,出自源于西周时期的古阳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考》记载,周王朝初期,有一个附庸的小方国,称阳国,故址位于古青州南部(今山东临沂沂水)。由于阳国紧邻强大的春秋霸主齐国,在周惠王十五年(齐桓公姜小白二十六年,公元前660年),齐桓公出兵击破阳国,并将自己齐国之人迁入其都,阳国就此灭亡。
阳国亡国之后,原阳国王族子孙以及一些国民遂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为阳氏之始。
源流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晚期鲁国大夫季孙阳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阳虎,即阳货,姬姓季孙氏,是鲁国执政上卿季平子(季孙意如)的家臣,著名的鲁国大夫。鲁国季氏家族曾几代掌握鲁国朝政,而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即季氏家族的大管家。在执政上卿季平子逝世后,阳虎专权,自己执掌鲁国政事,是当时炙手可热的政治人物,后挑起了著名的“阳货之乱”。“阳货之乱”的社会背景,就是齐国势力的介入。阳虎与公山弗扰曾在周敬王姬丐十五年(鲁定公姬宋五年,公元前505年)共谋囚禁了执政上卿季桓子(季孙期),关押在蒲圃(今山东曲阜南门外泰安一带),为此曾求见孔子征求意见,孔子拒绝与之相见。季桓子被迫与阳货订盟后方获释。
到了周敬王姬丐十八年(鲁定公姬宋八年,公元前502年),阳虎勾结“三桓”的一些子弟和家臣,谋刺季桓子于蒲圃,计划以季桓子之弟季寤取代季桓子,以叔孙武叔的庶兄叔孙辄代替叔孙武叔,自己则代替孟懿子。鲁国其他三家贵族即“三桓”联合起来攻击阳虎,阳虎的军队被叔孙武叔和孟懿子联手打败,只好退守自己的邑地阳关(今山东宁阳)。相持到周敬王姬丐十九年(鲁定公姬宋九年,齐景公姜杵臼四十七年,公元前501年),阳货看看自己势孤,遂奔逃齐国,不料齐景公见其无用了,根本就不收留他,无奈之下,阳虎又奔往晋国,投靠了晋国的赵简子(赵鞅)。据史籍《春秋左氏传·定公五年》中记载:“鲁阳货执季桓子。阳货欲见孔子。”在《左传·定公八年》中又记载:“鲁三家攻阳货,阳货奔阳关。是年,公山弗扰召孔子。”
在季孙阳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阳虎氏、阳货氏,后又省文简改为单姓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阳姓迁徙传播
阳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中国大陆名列姓氏排行榜的第一百六十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百九十五位,人口约六十万三千余,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37%左右,望族出沂水郡、陇西郡。阳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大约2500多年的前,周景王年间,阳国被邻国齐国吞并故国。阳国原是周朝的一个小诸侯国,所在地在今天的山东省沂水县的南方。阳国灭亡后,阳国的子孙,为了怀念故国,就以故国为姓而姓了阳。另外,关于阳氏的源流,《姓考》一书曾经指出,阳是古国的名称,周惠王时,齐国人过侵略迁入阳国,阳国亡,子孙就以国为姓。而《通志·氏族略》上则说,阳国与齐国邻近,闵二年,齐人入侵,阳国子孙就以国为氏。此外,《广韵》上说,周景王封小儿子阳樊于阳,他的后裔为了避周时之乱,迁到燕国,以故国命姓氏,望族出于玉田。也就是说,阳氏子孙的发祥之地就在山东省沂水县的南部。
阳姓得姓始祖
阳樊(姬樊)、季孙阳虎(阳货)、阳处父、令尹子瑕(公子瑕、芈瑕)、耶律·大石、别帖乞·屈出律、杨大巽(阳大巽)。阳姓出自姬姓,在公元前544年后的周景王时,景王姬贵将自己的小儿子樊封在阳邑(今河南省济源东南),世称阳樊。周景王少子的后裔因为躲避内乱来到燕国,并以原来封邑名中的阳字作为家族姓氏,遂成阳姓。阳氏后人多奉阳樊为阳姓的得姓始祖。
欧阳氏的分支
大量阳氏族谱显示多数阳氏源于欧阳氏。
阳姓人口分布
山东省的泰安市泰山区、新泰市,云南省文山州壮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阳朔区、临桂区、灵川县,甘肃省的东乡市、陇西县,河北省的玉田县,湖南省的道县、醴陵县、攸县,四川省的广元市朝天区、南充市营山县、南充市西充县(观凤、青狮、仁和、双河等乡镇)、泸州市泸县立石镇、毗卢镇、巴中市平昌县、自贡市、宜宾高县,广汉市,凉山州会东县,贵州省的威宁市,重庆市的梁平县,湖北省的广水市,江西省赣州市,江西省南康市,江西省上犹县,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广东省南雄市黄坑镇,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阳氏族人分布。
阳姓传统文化
阳姓郡望堂号
郡望
沂水郡:即今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的境域。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阳都县:汉朝时期县名,隶属于徐州琅琊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沂南县砖埠乡之东的黄疃村一带。汉朝灭亡后即被废黜。
堂号
沂水堂:以望立堂。
阳都堂:以望立堂。
陇西堂:以望立堂。
启胤堂:以夏启后胤立堂。
谏议堂:以祖先阳城官职立堂
阳姓家谱文献
湖南醴陵瓜畲阳氏五修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阳旭纂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宋]杨大巽,始迁祖为[元]阳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重庆万州阳氏族谱,(现代)阳乾安编著,计算机排印本。公开出版。
阳姓字辈排行
四川阆中洪山镇朱正乡十大队阳家山阳氏(蜀北阳氏家族)字辈:起正文运开,安邦定国才。
四川省南充市阳氏字辈(欧阳)一洪思布名 永德友济昌 承宪启世彻 萬戴华福祥。
四川平昌阳氏字辈:“朝端喜庆佳安邦乐太平天重仁永定世代启宗荣国运兴隆盛任贤显忠良硕彦相继有长享福禄昌”。
四川阳氏一支字辈:“泽承先仁 永怀嘉庆 闻达明心”
重庆梁平阳氏字辈:“代昌宗功恩”。
四川蓬安阳代字辈:耳 克 可 效 天 兆 孔 良
四川营山县双流镇阳家字辈:永宗少廷兴,志大显文明,佑启光先绪,承传辅世君,良模垂泽远,孟德裕慈心,祚运宜昌盛,祥祯定太平!
在四川宜宾县也有一支姓阳氏字辈: 廷 运 建 青。
在四川内江市威远县有一支字辈:裕 本 廷 运 建,青 智 怀 慧 仁。等。60字辈转宗。
四川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有一支阳氏字辈:元孟应祖子 天永秀文才 司彦承德正 道济享荣华 玉本廷运建青志怀慧仁 鲲鹏归家地 维教开安门,【玉本廷运建】辈分的人员较多。
江西赣南大门阳氏字辈:卿夫国世君道以兴贤,德茂继方荣吉从永绍,恒承祖善良贻作纯士,振先猷光新绪成济美,传家咸宜秉正尚忠贞,文明经启学修述英声,崇仁弘礼义益智诚信
四川营山县柳坝子、圆狮庵阳氏(欧阳)字辈:宗宣绍应发 必朝均廷伯 仲熙正显明 一枝荣万代 文仕永康宁 仁义礼智信 诏昊佶长青 富贵天佑赐 发达定太平
湖南常宁市松柏、柏坊地区阳氏(欧阳)字辈:宗宣绍应发 必朝均廷伯 仲熙正显明 一枝荣万代 方春载政世 德大命维新 继起家常庆
阳姓宗祠对联
四言
周封少子;
唐著谏官。
——佚名撰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阳氏的来历。“少子”,谓幼子,小儿子(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介绍)。下联典指唐代北平人阳城,字亢宗,少年时家贫而好学。登第后隐于中条山,德宗召他为谏议大夫。宰相陆贽受户部侍郎裴延龄诬陷被免职,内外震恐,不敢发言。阳城与拾遗王仲舒等上疏论裴延龄的奸佞,要求挽留陆贽。德宗又想用裴延龄为相,阳城大哭于宫廷,极力阻止。后出任道州刺史,治民如治家。
圣门高弟;
太子老师。
——佚名撰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孔子的弟子阳货,鲁国人。下联典指宋代大学者阳孝本,字行先,博学行高,苏东坡也很佩服他。他隐居山中讲学二十年,朝廷要他出来做官他不去。再三请他去给太子讲学当老师,他才去了。被授予博士,以直秘阁归。
七言
燕山星火家声远,城祖云烟福泽长
——江西赣南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指出阳姓家族在北方燕赵大地的繁荣,下联道明自唐德宗年间阳城被黩道州后,子孙南迁的事实
八言及以上
八科皆中,累迁御史;
四世同居,诏表门闾。
——佚名撰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国子祭酒阳峤,武后时,举八科皆中,累迁右台御史。以清白闻,终国子祭酒。下联典指南齐名人阳黑头,华阳人。四世同居,建元中诏表门闾。
玉种兰田,喜获佳人淑配;
袍遗贵宝,幸沐天子恩荣。
——佚名撰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名人阳雍伯,一称羊公。尝设义浆给行人三年。一人饮讫,怀中出菜子一升,与之,曰:“种此生美玉,并得好妇。”后娶北平徐氏女,于所种处得白璧以为聘。生十男,皆俊异,位至卿相。下联典指魏国阳姓名人阳彪事典。
阳姓姓氏名人
阳货
名虎,字货,是春秋时鲁国人。鲁国大夫季平子的家臣,季氏曾几代掌握鲁国朝政,而这时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季平子死后,专权管理鲁国的政事。后来他与公山弗扰共谋杀害季桓子,失败后逃往晋国。
阳尼
字景文,北魏无终人,少好学,博通群籍,征拜秘书著作郎。尼一生著书数千卷,所造《字释》数十篇,未就而卒。
阳介
阳尼之子,字天佐,奉朝请冀州默曹参军,早卒。尼从子鸣鹄、季智,前后为幽州司马。尼从子荆,有吏能,任范阳太守.尼从子延兴,任函州敕史。
阳藻
阳尼从孙,字景德,粗通经史,历官宁远将军、领统军,外御内抚,甚得局边之称。尼从孙诠之,字子衡,曾任司徒行参军。尼从孙璠,任通直散骑常侍。
阳 城
字亢宗,唐代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人。唐德宗时,他出任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刺史。当时道州一带多矮人,身高不过3尺,历来的地方官把这些矮人作为特产土贡献于朝廷,专供朝廷取乐玩耍。阳城上任后,看到这种不人道的行为甚为愤怒,他上疏陈述了历年因贡矮奴给道州人民带来的无尽苦难,要求皇帝免除这项陋规。唐德宗看后遂同意停止当地土贡。道州百姓听到这一消息无不感恩戴德。后来,民间便把阳城奉为福星,将他塑造成为天官模样,一身朝官装束,一派和颜,充满了福运和财气,这也表达了人民对阳城的崇敬之情。阳城的故乡夏县庙前镇还保留有他的墓冢和祭祀他的阳公庙。
阳乘庆
阳尼从孙,官至太学博士,继承祖父遗志,撰《字统》二十卷,行于世。尼从孙固,字敬安,历官北平太守、郎中令、前军将军。固为人刚直雅正,居官清洁,家无余财,终没之日,无以供丧,亲故为其棺敛。
阳休之
阳尼重从孙,字子烈。东魏武定年间,官至黄门朗。北齐天统年间,官拜吏部尚书。北周武帝年间,官拜州刺史。著有《幽州人物志》。尼重从孙弼,字世辅,长于吏事,本州别驾加轻车将军。尼重从孙伯庆,汝南太守。
阳处父
春秋时代晋文公、襄公时人,虽然不算多么显赫的人物,但是却主导了一次震惊当时的人事异动,即所谓“易中军”并涉入所谓的“三易中军帅”的权力斗争的漩涡,最后身死名裂。阳处父的身份及权力,功劳等各方面探讨所谓“易中军”及“三易中军帅”的相关问题,认为阳处父只是台面上的白手套型的人物,幕后的操纵者,其实是晋襄公。阳处父的失败,即是晋襄公的失败。对阳处父的评价,包括所谓的“仲尼曰”及《礼记·檀弓篇》的记载,以二者之时代背景及个人立场之故,皆未能肯定阳子行事,实有失公允。以为阳子忠贞,可比荀息。叔向忠于公室,世所共知。叔向犹愿效法阳子,亦所谓推己及人也。
阳孝本
宋代大学者,学问深而博,品德高贵,隐居在山中读书讲学,朝廷再三叫他做官都不去。当时的学问人都敬重他,苏东坡也佩服他。后来还是被朝廷请去给太子讲学。
阳自碧
阳自碧(1918-—),少将。四川省巴中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机要科译电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前方指挥部机要科译电员、股长、副科长,中共中央机要科股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机要科副科长、科长,冀热辽军区司令部机要科科长,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机要处副处长,华北军区司令部机要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机要局副局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51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阳早
阳早(1918-—2003),原籍美国,1949年4月,与寒春(1921年10月20日—2010年6月8日)在延安结为夫妇。他们在中国养了一辈子的牛。他们称自己是“解放全人类的世界公民”。
阳顶天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人物,明教第三十三代教主。